美国总统特朗普决定对部分国家暂停实施为期90天的新关税措施,但对中国的关税税率提高至125%。
专家指出,当关税税率超过60%时,继续提高关税的实际效果可能趋于 marginal(边际效应递减),甚至“再加也没区别”。
关税(tariff)旨在保护国内产业、增加财政收入或调节贸易平衡。
然而,关税的这些效应并非线性递增。当税率达到一定水平,继续提高税率可能不再显著改变市场行为或经济结果。
为何关税超60%后效果递减?
价格弹性极限与需求抑制:当关税将进口商品价格推高到一定程度,消费者可能完全放弃购买进口商品,转而选择国内替代品或减少消费。
例如,假设某进口商品原价100美元,关税60%后价格升至160美元,消费者可能已转向国内替代品。若关税再提高到80%,价格变为180美元,但由于进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已接近于零,额外20%的关税几乎不会进一步改变消费行为。
贸易转移与替代效应:进口商可能转向其他国家的供应商(关税较低或零关税的贸易伙伴),或通过灰色渠道(如走私)规避关税。这种情况下,继续提高关税不会显著减少目标国家的进口量,反而可能刺激非正规贸易或推高替代品价格。
以中美贸易战为例,美国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后,部分进口商转向越南、墨西哥等国家的供应商。关税继续上升时,目标商品的进口量已大幅下降,进一步加税对贸易流量的边际影响有限。
生产与供应链调整:高关税会促使企业调整生产与供应链策略。当关税达到60%甚至更高时,多数企业可能已完成供应链重构,继续加税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趋于饱和。
例如,苹果公司在中国以外的地区(如印度、越南)扩大生产,以应对潜在的关税风险。一旦生产转移完成,关税再高也难以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。
报复性关税与全球贸易环境:当一国对进口商品征收超高关税时,贸易伙伴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,导致出口受阻。例如,欧盟和加拿大在对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,影响美国农业和制造业。关税超60%后,贸易战可能升级为全面对抗,继续加税只会加剧双输局面,而非单方面获益。
财政收入的“拉弗曲线”效应:根据拉弗曲线(Laffer Curve),税率过高可能导致税收收入下降。关税也是如此。当税率超过一定水平(如60%),进口量大幅萎缩,关税收入反而减少。继续提高关税可能只会进一步削弱财政收益,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。
一句话总结
当税率达到一定水平,进口需求、贸易流量和企业行为已发生根本性调整,继续加税的边际收益趋近于零,甚至可能引发负面后果。
在全球化时代,贸易政策应超越简单的关税壁垒,更多依赖技术创新、产业升级和多边合作,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